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在古代行商这些年_75





  “这可神奇了。”

  宋菽停下手里的活儿,说道:“能的,这东西可像粟米小麦那样当粮食吃,可顶饱了。”

  “这么好的东西能种不?”又有人问。

  “当然,这红薯不但顶饱,而且特别好养,不怎么挑土地,亩产还高。”宋菽说。

  “多高?”有人追问。

  “大约……”宋菽换算了一下,“一亩产个四五十石应该不成问题。”

  他说的还是非常保守的,如果按照现代的情况,上百石也是轻轻松松。但这里是古代,粮食产量并不高,他还是说得保守一点好。

  可即使是这样,也把这些人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。

  四五十石?这是什么概念?

  如今小麦或粟米多是亩产一石,即使是河边的沃土,一石半也了不起了。这亩产四五十石的粮食真的存在于世间?可别是老天爷看他们过得太苦,赐来的天上之物吧。

  “这东西要怎么栽种?”

  “要施什么肥?”

  “可有特别的讲究?”

  大伙儿都不敢相信有亩产这么高的作物,要不是这话是从宋四郎口中说出来的,他们是一千一万个不信。也就是宋菽说了,他们才那么当真,但又怕有什么其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,七嘴八舌地问起来。

  又有新的人到来,他们也挖了红薯,这会儿围在外面,想方设法地往里凑,想听清楚里面究竟在说些什么。有热心的村民把宋菽说的话传出来,外面的人听了,也是一阵惊讶。

  可以吃,顶饱。

  亩产四五十石。

  好养活。

  天呢,他们是祖上积了多少德,才能获得这样好的作物。

  想什么呢?才不是你祖上积德,要不是宋四郎,你能知道这是好东西?没准当垃圾扔掉了。有人这么说道。

  经这一提醒,许多人才反应过来,他们拉着宋四郎又是烤又是炸的,他还给他们讲了这许多,自己却片刻不得闲,忙了半天一个红薯都没挖呢。

  “你们可别都吃了,每家留一些,放在保暖通风处,比如灶间的柴堆谷壳堆里。”宋菽也没想这么多,他只想着快些科普完,大家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红薯,“等到明年开春,便能育苗移栽了。”

  是是是,宋四郎说得对。大家纷纷点头。

  后来又有人陆续挖了红薯来,还有人带了红薯叶,宋菽也跟他们讲了红薯叶可以喂喂猪什么的。之后又讲了些炸红薯片和红薯条的关窍,才终于脱身回家。

  红薯这一大心事了了一半,宋菽心情甚好。

  等这作物在他们这儿盛行起来,肯定会很快传到各地,红薯的产量这么大,又好养活,以后就不怕饥荒了。

  只可惜自己在那儿教学了半天,都没时间喊上宋河和宋阿南去挖上一些,有点可惜呢。

  宋菽推开院门。傻了。

  他家院子里,堆了一堆子红薯,大小不一,表面坑坑洼洼,裹着红皮。有几个特别大的,他都觉得有些眼熟,似乎是刚才谁的竹篓里的?

  这时,三娘走了出来。

  “这些红薯你们挖的?”宋菽问。

  “不是啊。”三娘说,“刚才陆续来了好些人,说你给他们讲了大半天红薯,还炸了好些,都顾不上自己挖。他们说什么都要我收下这些,说就当作束脩了,我推不掉,便就收了。”

  三娘一直在家,都没闹明白这究竟怎么回事,那些都是村里的熟人,他们一定要三娘收下,她便只好先收了,又一一记下了送来的是哪些人,好等宋菽回来再看他的意思。

  宋菽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,自己忙活了半天,本还遗憾,却不想这些相邻自己挖的同时,也不忘给他送来一些。

  这一天忙下来,他累得很,但看着这些红薯,好像所有的疲劳都消失了。

  被人惦记着的感觉,真好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

  谢谢支持,么么哒~今天在本章下留言送红包哈,笔芯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