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9章(1 / 2)





  奥德曼能找自己聊,说明他有认真钻研过这个角色,演员有自己的想法,而且愿意尊重导演,主动沟通,苔米认为应该鼓励这种善于思考的行为。

  奥德曼打算给自己的退场演出来一次华丽的谢幕,所以他表现的非常认真。

  这给与他对手戏最多的丹尼尔很大压力,当然,不过丹尼尔如今已经会调整心态。

  ————

  五月份初,《太阳报》记者在摸清了剧组规律后,乔装成工作人员,骗过安保人员,混进“凤凰社”剧组,虽然很快被工作人员察觉赶了出去,但是该记者还是拍到了弥足珍贵的照片。

  魔幻感十足的布景和道具,让《太阳报》记者对凤凰社剧组和导演塔玛拉·霍恩的欣赏水平大加称赞,该报记者还从安保人员口中得知,这些道具很多都出自导演之手后,呼吁那些新生代导演提高动手水平,并做出结论,“电影最终质量如何不说,单论道具和布景,还是十分值得影迷期待”。

  总是喜欢“唱唱反调”的《太阳报》,难得称赞霍恩导演,按理来说,这应该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。

  事实却并非如此,一直对外保密,被认为是要留到电影杀青后,才打算正式与大家见面的布景和道具,一直是“凤凰社”剧组的一个杀手锏。

  摄影师布尔维尔甚至录制了布景诞生记,以便于电影宣传。

  谁也没有想到,一时疏忽,竟然让《太阳报》的记者钻了空子,以至于道具和布景泄露,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泄露出去,也让导演非常恼火。

  她增加了安保人员的人数,为防止窥伺,甚至在外面撤了四米高的黑布,将拍摄地点团团围住。

  以后出入剧组,全部要戴着出入证,没有证件,哪怕是演员都要登记后才能进去。

  如此费尽心机保密措施,让媒体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溜进去的机会,只能对着那黑布摇头晃脑,唉声叹气。

  ————

  苔米接到学校哈维老师电话时,还有些恍惚,这段时间一直忙于拍戏,苔米几乎忘记自己今年毕业的事情。

  哈维将苔米的短篇作品《婚姻的秘密》投给了戛纳电影节,没有任何意外的,作品进入了短片竞赛环节。

  电影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,有争议的部分在片尾,因为雷蒙德的建议,苔米在电影片尾的最后,用花体字印出一段话,“永远感激eicar”。

  学校当然是希望保留这段话,因为这无形间帮学校做了广告,但这毕竟是苔米的电影,没有人能帮导演做决定,出于对学生的尊重,哈维询问了苔米的意见,是剪去还是保留。

  “保留。”苔米简单明了的两个字,敲定了这部电影的哈维老师被最为纠结的部分。

  因为执导“凤凰社”eicar缺席了三年级所有的课程,学校对她这种行为也表示理解,既然是导演系的学生,还是作品说话,论作品塔玛拉·霍恩要是不能顺利毕业,导演系所有的学生都要重修。

  事实上和学生相处三年,哈维老师至今还是不太明白霍恩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上学,因为这一行看重的是作品而不是文凭,学历对霍恩来说,和一张废纸也没有什么差别,学校能教霍恩的太少太少了。

  当然,这只是哈维自己的理解,三年的大学生活,苔米本人觉得收获颇丰。

  她打算“凤凰社”的工作结束后,和雷蒙德合开一个工作室,工作室可以挖掘许多有才华的电影人,eicar的学生的学生就是不错的后备军。

  他们或许还稚嫩,没有特别多的工作经验,但是每个人都是从新人走过来的。

  他们的工作室可以提供给这些人发展平台,而这些人则可以帮他们赚钱,顺带解决苔米电影却人手的问题。

  眼下工作室还没有影子,已经有许多毕业为工作发愁的同学找到苔米,希望可以在她身边工作,等工作室开起来以后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。

  那个时候,苔米就不再是孤军奋斗。

  ————

  “霍恩,我看到戛纳短片竞赛环节有你的作品介绍,你投展了?”

  大卫·海曼拿着一份电影杂志,兴冲冲地出现在苔米面前。

  作为电影的监制,大卫·海曼主要是压缩电影开支,因为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的事情,海曼先生已经做好在制作费运用方面和霍恩再次发生冲突,没有想到,霍恩比他想象中的还要节俭,这让大卫·海曼十分不好意思,他有好几次都询问霍恩是否要购置新设备,因为制作费还有许多。

  不得不说,海曼心胸还是很宽阔的,换一个小肚鸡肠的人,或许会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地给对方使绊子,但是到了海曼这里,只要是对拍摄有利的,哪怕是触犯了他的利益,他也会做出让步。

  这让原本对大卫·海曼方案至极的苔米也不得不承认,虽然这不是一个好的合作对象,但是这个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。

  正是因为对方的那点“可取之处”,让记仇的霍恩导演“不计前嫌”地搭理了他,“是学校帮忙投的,我的毕业作品。”

  “毕业作品!?”大卫·海曼极为惊讶,过了一会儿他才恍惚意识到,面前这个欧洲最红、人气最高的新生代导演,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学生。

  对方几个月前,才刚刚度过二十岁的生日。

  真是……

  “你不说我都忘记了,你竟然还没毕业。”大卫·海曼哭笑不得。

  实在是没有这个意识,毕竟已经有三部成熟作品的塔玛拉·霍恩也不算新人导演了,在真正的新人导演面前,对方也算是很有资历的过来人,加上对方在剧组的表现,和少女也不沾边,所以大卫·海曼常常忽略霍恩的年龄。

  “下个月应该就毕业了。”苔米说道。

  大卫·海曼好奇地问道,“那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吗?有兴趣到好莱坞发展吗?”

  年轻地法国导演摇摇头,“嗯,暂时没有这个打算,我打算留在法国,到is进修。”那里会有更多合拍的人吧。

  制片人真的要嘴角抽搐了,femis,法国国立电影学院,欧洲大名鼎鼎的电影学校,法国仅存的两所公立电影院校其中一所,被称为“大师的摇篮”,每年人数限定极为严格,培养了大批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奖电影人,是青年导演向往的殿堂学校。

  不过,你一个成名已久的导演上那里干嘛去?

  大卫·海曼完全没有想到,因为担任“凤凰社”的导演,注定要声名大噪的塔玛拉·霍恩,竟然喜欢上学!

  制片人扶额,虽然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多学点知识,但是这些人绝对不包括霍恩!

  “若是两年前,我会认可你的做法,不过现在我认为上学对你是浪费时间,对于导演来说,理论知识只是很少的一方面,实践才是真的,我不认为学校能帮你提高什么。”大卫·海曼难得苦口婆心劝一个人不要求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