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3章(1 / 2)





  毕竟埃德瓦·贝耶的搞笑形象已经深入人心,让他出演文艺片,观众分分钟就要笑场。

  事实上,苔米并没有挑战埃德瓦·贝耶观众固有的喜剧形象。

  在她的新片中,苔米为埃德瓦·贝耶安排的角色也是幽默无比,他出演托尼太太工作地点,玫瑰餐厅貌不惊人,却因为性格幽默,被很多异性喜欢的副主厨。

  这是一位嘴上不正经,心里却非常正经的男人。

  他喜欢托尼太太,一直在追求她。

  埃德瓦·贝耶要出演的角色扎克,是幽默而不是搞笑。

  和埃德瓦·贝耶以前出演的角色相比,扎克一角要正经的多。

  在剧本中,扎克出场次数并不算多,且绝大多数都是和艾曼纽·贝阿特同框出镜。

  贝阿特的演技不错,要不然苔米也不会选中她担任托尼太太这一无比重要的角色,若埃德瓦·贝耶不拿出一点真本事,他恐怕会沦为艾曼纽的背景板。

  这是导演本人和贝耶本人都不想看到的情况。

  贝耶并非专业电影演员出身,很多时候他的表演都过于夸张。

  这样的表现方式在喜剧电影中恰如其分,但是在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却显得很突兀,于是苔米要求贝耶生活化的处理这个角色,不要过于夸张。

  对于习惯夸张表演的贝耶,这样改变习惯的要求有些难度。

  于是一开始,双方的合作并不算顺利,贝耶常常ng,甚至因为准备不好,剧组常常绕过他的戏份,让他在一旁练习。

  不过经过两周的努力,贝耶已经可以理解导演的意思,知道导演要什么,后来表现的越来越好。

  扎克先生这个角色,除了推动剧情以外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调节气氛,苔米一直非常擅长渲染压抑的氛围,这让她在处理相对黑暗的题材时,相对得心应手。

  不过,《拥抱》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正能量比较多,之前的叙述风格显然就不适合了。

  《拥抱》的剧本,成形于苔米的青春期,在原本的剧本中,是没有扎克这个角色的,这个角色是苔米后来加上的,就是为了故事的完整度和角色的多元化,老实说,苔米自己也不明白这样的改动好不好。

  最终结果,还是要看电影最终剪辑后的成片。

  此前苔米从来没有拍摄过类似的题材,唯有一部《凤凰社》还有一点点参考的价值,总的来说,这是她一次实验性的尝试,无论成功还是失败,她都将得到一笔宝贵的经验。

  每个和霍恩导演合作过的演员,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个不愿意再次经历的拍摄经历,贝耶在电影中有一场在后厨做料理的戏份,贝耶为托尼太太的孩子烹饪美食。

  这场戏,为了突出托尼先生外表粗狂内心细腻的性格,要求贝耶专注认真,和当初要求约翰逊一样,导演不厌其烦地让托尼做料理,这场在剧本中占据文字并不多的戏份,足足拍摄了两天,面粉鸡蛋用的不计其数,整个剧组都因这场戏改善伙食,贝耶自己都说,这场戏下来,他闭着眼睛也可以做这道菜。

  让-皮埃尔·利奥德,整个剧组唯一一位让导演亲自登门拜访,发出邀请的演员,也是整个剧组唯一一个分文未收,只是看着导演关系入组的演员。

  这是一位在法国电影史上相当重要的演员,提到他,便会想到法国电影史两位传奇巨匠,法国电影新浪潮大师,弗朗索瓦·特吕弗和让-吕克·戈达尔。

  让-皮埃尔·利奥德参加了特吕弗五部电影,以及戈达尔大师的八部电影和一部电视电影,其中就包括戈达尔1966年的电影《男性女性》,这部电影让他斩获当年柏林电影节影帝王冠。

  他的名字和两位电影大师牢牢捆住一起,成为了一个电影时代的标志。

  法国大部分演员,都愿意与塔玛拉·霍恩导演合作,他们为了争夺霍恩电影中一个角色绞尽脑汁,因为能被霍恩看上的演员,都能称为演技出众,霍恩不喜欢背景板作用的角色,基本上所有角色,都能在观众那里留下印象。

  而让-皮埃尔·利奥德,则是法国少数能让霍恩导演感觉,请到他在自己的电影中扮演一个角色,非常光荣的演员。

  ☆、第104章 过去,现在,未来

  和苔米以往的作品相比,《拥抱》剧情支线比较多,出场的支线人物也比较多。

  很多影评人分析塔玛拉·霍恩的电影,认为霍恩孤僻性格反映到她的作品上,便是她执导的电影出场人物关系都不会太复杂。

  简单的人物关系,复杂的人物心理,曲折的人物经历,成为塔玛拉·霍恩作品中,一个鲜明的标志。

  她的处女作《牧羊人》是这样,她的代表作《精神病人》也是如此。

  唯一和这个不同的是《哈利·波特与凤凰社》,虽然剧本改编工作是塔玛拉·霍恩本人独立完成,但这个故事是在j.k.罗琳的原著基础上改编的。

  因此,这部电影并不算塔玛拉·霍恩创造。

  苔米自己也承认,她并不擅长那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,这是她承认的短板之一,所以在她以往的作品中,她都会有意无意避开这一点,只拍自己擅长的领域。

  《拥抱》,是她第一次做此尝试。

  让-皮埃尔·利奥德饰演的老师,同样是支线人物之一,他是男主角乔治的老师,鼓励男主角乔治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,并愿意教导乔治钢琴。

  这位长者有一段伤心的过往,他的妻子去世了,而作为一位钢琴老师,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,他没有在妻子在世时,给她弹奏一支完整的钢琴曲。

  【“想做就去做吧,年轻的时候,我们总要任性一些,因为这是年轻人的资本。”长者微笑着看着他的学生。】

  让-皮埃尔·利奥德演技自然,他饰演的老师,外表凶悍,看上去非常不好相处,学生非常害怕他,但是他本人内心却有一颗无比柔软的心脏。

  利奥德是开机以来所有剧组里,ng次数最少的一个,也是剧组开机以来,导演最满意的一个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乔治的演员杜弗洛并不会弹钢琴,和电影中的乔治一样,他的钢琴是现学的、而且指点他钢琴的人,除了剧组的钢琴老师,就是演员让-皮埃尔·利奥德本人。

  苔米并不指望乔治一下子就变成钢琴大师,毕竟在剧本中,乔治的钢琴也不是那么出神入化,她只是要求乔治尽量熟练,只要他可以流畅的将《c小调钢琴奏鸣曲》弹出来,那就可以了。

  可是杜弗洛并不是这样认为的,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,于是他努力去学,老实说他的进度,和他身体的状态相比,已经非常速度了。

  不过对比四肢健全的人,还是比较缓慢。

  让人诧异的是,要求一贯严格的塔玛拉·霍恩导演并没有指责杜弗洛的进度,反而一直对他的进步啧啧称赞。